科技创新  
 科研进展
 获奖成果
 科研论文
 在研项目
 发明专利
 审定标准
     通知公告  
     联系我们  

地 址:保定市东关大街437号

电 话:0312-5915667

传 真:0312-5915666

邮 箱:zbs1103@163.com

网 址:http://www.hebppi.com

 
获奖成果
   
[省部级]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盲蝽成灾规律及其综合治理技术
更新时间 :2018-07-24  浏览次数:2840 次 【    】 打印 关闭窗口

主要完成单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员:高占林、门兴元、李丽莉、李耀发、党志红、李瑞琴、安静杰

获奖时间:2016年

获奖等级: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授奖部门:河北省人民政府

成果简介:

盲蝽是盲蝽科昆虫的统称,也称盲蝽蟓。在我国,危害农作物生产的主要种类有绿盲蝽、中黑盲蝽、苜蓿盲蝽、三点盲蝽和牧草盲蝽等,为害的主要作物有棉花、枣、葡萄、樱桃、苹果等果树等多种重要作物。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大规模种植,减少了防治棉铃虫(兼治盲蝽)的农药使用量,造成盲蝽爆发。在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河北、山东、天津等省市),盲蝽的危害尤其严重,造成了作物减产、农药使用量剧增,食品安全、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该项目主要进展如下:

(1)研究明确了在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对农作物造成严重为害的盲蝽种类主要为绿盲蝽,阐明了其对棉花、枣(冬枣)、葡萄、樱桃、梨等经济作物的危害规律,确定了盲蝽防控的重点作物种类和区域。

(2)明确了盲蝽在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不同作物组成的农田生境中的种群动态和田间转移规律,阐明了气候因子(温度、光照、降雨)、生物因子(寄主植物、自然天敌)和农事管理(作物布局、种植模式、栽培管理、化学防治)对盲蝽种群数量的影响,为制订盲蝽综合治理措施提供了依据。

(3)揭示了除抗虫棉推广种植导致杀虫剂用量减少是盲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因素外,地区寄主作物分散性强有利于盲蝽迁移为害和种群繁殖为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盲蝽爆发成灾的另一主要原因,为制订区域性持续防治盲蝽持续控制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支撑。

(4)获得了“含有氟铃脲和马拉硫磷的杀虫剂及其用途”等4项国家发明专利,“多通道昆虫光波测定仪”等3项实用新型专利,制定出《棉田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9项省级地方标准。为昆虫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方法,规范了盲蝽综合防控技术。

(5)研发了绿盲蝽发生期测报装置、专用性诱剂、植物源引诱剂、高效环保型化学药剂、冬剪除卵等产品和关键技术,结合作物布局、清除转移寄主、抗虫品种为主的农业防治技术,色板粘杀、胶带阻隔等物理防治技术,植物源农药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高效低毒药剂的化学防治技术,集成组装了棉田、苜蓿田、冬枣园、桃园、梨园、葡萄园、苹果园等不同作物的盲蝽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该项目针对棉田、苜蓿田、冬枣园、桃园、梨园、葡萄园、苹果园等不同作物的盲蝽综合防控技术对盲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常规防治技术相比减少了农药的投入和防治成本。根据示范结果,和常规药剂防治相比,棉花果树每亩可增产1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50%以上,降低劳动力的投入,降低了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提高了作物品质、产量,保障了食品安全,同时减少了对天敌的杀伤,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3-2015年,在河北和山东省累计推广2200万亩,获得经济效益45.8亿元。

本成果适用于华北平原环渤海区域棉花、果树、苜蓿等农作物的重大害虫-盲蝽的综合防治。


     
Copyright @ 2021 www.hebppi.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版权所有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电话:0312-5915667 传真:0312-5915666 地址:保定市东关大街437号
网址:http://www.hebppi.com E-mail:zbs1103@163.com 冀ICP备2022014538号-1 技术支持:保定新网